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
概述
由房室交界区异位激动引起的心动过速,起始和终止突然,频率160~250/min,规则,称为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。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年人。可因饮酒、浓茶、情绪激动、体力活动而诱发,少数由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。
病因与发病机制
产生机制为房室结内折返激动和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。
诊断要点
诊断要点概述
1.临床表现 心动过速突然发作,可持续数秒、数小时或数日。发作时有心悸感,其他症状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、心室率的快慢和发作持续的时间,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室率较快、持续时间较长者,可伴血压下降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晕厥或心力衰竭。听诊发现心率快而不规则,频率大多160~250/min,但伴有传导阻滞时,心率可减慢或不规则。各种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常可终止发作。
2.心电图 (1)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结性异位搏动,快速而规则,频率在160~250/min,逆行P′波可位于QRS之前、之中或之后,若位于QRS之前,P′-R间期<0.12s,若位于QRS之后,R-P,间期<0.16 s。 (2)QRS波为室上性,R-R间期规整,偶因室内差异性传导使QRS波宽大畸形。 (3)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慢-快型,由房室结内双径路的慢径前传,快径逆传,临床多见。心电图特点为多数逆行P′波位于QRS波之中,难以辨认,少数逆行P′波位于QRS波之后,R-P′间期<80ms,R-P′<1/2R-R,频率160~250/min,适时的房早刺激或刺激迷走神经可诱发或终止发作。 (4)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快-慢型,由快径前传、慢径逆传,临床少见。心电图特征为逆行P′波位于QRS波之前,长R-P′、短P′-R,R-P′>1/2R-R,R-R间期比慢-快型长,心率<160/min。 (5)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的心动过速:心动过速发作时有频率逐渐加快的“起步现象”,适时的房性早搏刺激不能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,临床上较少见。
鉴别诊断
1.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逐渐发生逐渐终止,而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;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慢于交界性心动过速,多<150/min;窦性心动过速P波与发作前窦性P波相同,而交界性心动过速为逆行P′波;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窦性心动过速的发作,但可终止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发作。
2.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当P波难以辨认时,二者在心电图上难以区分,只能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。如P波可见,要注意是P′波还是逆行P′波,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逆行P′波位于QRS波之前、之中或之后。
3.室性心动过速 宽QRS的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应与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,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前后无相关的逆行P′波,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发作。
治疗概述
药物治疗
1.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相同。2.三磷酸腺苷(ATP) 对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效,常用ATP 20 mg,5s内静脉注射完毕,若无效,可在3~5 min内重复静脉注射。为预防复律后的严重窦性静止、房室传导阻滞,可与阿托品0.5 mg联合静脉注射。老年人、病窦综合征禁用。